不知道什么时候,出现了一种对于BAT的盲目崇拜,可能是成功学吧,也有可能是玄学,或是什么无法被命名的学说,BAT与成功划上了等号,似乎只要是BAT出来的,就代表成功了一大半。为此我深表痛苦,感叹到在历史的长河中,重复了无数次的教训,咋就没人吸取呢?

于是因为“梦想”也因为“现实”,我开始接触了些BAT出身的“大牛们”,其中运营和产品居多,当我提到一些比较“刁钻”的问题时,我发现他们有着高度统一的发言方式,比如我在BAT某某产品线的时候,负责的领域,销售额达到多少多少,注册用户达到多少多少,所以现在这个公司做这种模式,是没任何问题的,想当年我在BAT里怎么怎么样。

突然让我想起了个我年幼时期的场景,那年东北大下岗,我一个叔叔在当年挤破脑袋都进不去的大厂里负责销售,干了20多年被下岗了,找到一个当年比较知名的防盗门品牌应聘,99年地方负责人看到这个履历都吓傻了,好烟好酒的伺候着,希望我这个叔叔能给他们地方带来优秀的业绩,我这个叔儿也跟大爷一样,带着官僚气息,到处的去跑属于上个时代产物的“供销社”关系,形式当然是“签单”被赊账,半年后,他被开除了,没过多久雇佣他的那家公司也倒闭了,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,这个叔叔正在酒桌上,一边吃着涮肚一边大骂老板,说我卖了这么多门,不就是被人欠点钱么!

当年的我,觉得错都在老板,因为我不认识他,而这个叔叔给我买了两本十万个为什么,所以我打心里,觉得这个叔叔是对的。可是现如今,我有了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,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,发生了极大的转变。

我们现在所处
的社会每天都发生的剧烈的变化,经验主义变的越来越不靠谱,对于分工协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公司越大,职能岗位分的越细,很多时候在一个庞大的流水线里,我们扮演的都是其中一颗渺小的螺丝钉,无论是那些我见过的BAT产品和运营,还是我这个叔叔,公司运作的劳动结果,永远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见证,而并非一个人的功劳,但在这个时代里,每个人都扮演着全能自恋的自己,认为那些成绩都是因为“我”才得以实现,忽略了共同协作的过程中,其他个体或整体协作所带来的价值。也忽略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巨人脚下的区别。

于是,前仆后继的BAT系的流水线工人,投身于创业的浪潮里,一波接着一波,刷着数据,刷着媒体,刷着出身的迷之自信,鼓吹着让大家信服他当年,伟大且成功的故事,甚至有人把创业比作要会讲故事,哈哈哈哈哈,想想就是66666,当然我也没法子说他们是错的,谁叫我没有广义上的成功光环呢,。

最后,我只想通过几个问题来总结几条逻辑

1.BAT出身的人,真的就代表着成功么?

答:“没有任何一条理论与数据可以支撑这个逻辑”。

2.BAT创业成功的几率一定很高么?

答:“中国的媒体对于成功的定义标准是不确定的,而且经常被偷换概念,但如果以上市敲钟作为衡量标准的话,这个几率挺低的。如果以BAT内竞淘汰的团队比例来说,跟市场上不知名公司出身的成功几率也是差不多的,”

转自知乎